谁绊住了中国车企海外上市的步伐
2006年8月2日 10:7 来源:中国工业报
|
|
在如今的中国车界,海外上市称得上是中国主要国有汽车企业共同的心愿。中国汽车企业寻求海外上市并非仅仅是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合资后遗症这样简单。
雷声大、雨点小
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逼迫各大汽车集团纷纷投入急速扩产的竞赛中,为了尽快募集资金,中国车企眼睛朝外,掀起了一波波海外上市潮,无奈中国车企的海外上市却一再出师不利、屡屡受挫。早在2004年年底,上汽就发起成立了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份),并被业界认为将是首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国有汽车企业,但几经搁置。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日前表示:"现在不是广汽集团上市的最佳时机,广汽将无限期地搁置上市计划。"截至目前,长安完成了股改和资产重组,为集团整体上市做好了准备;北汽也已明确表示,正考虑将旗下优质业务整合为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赴港上市;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则公开称,一汽集团在5年内要实现上市。虽然众多公司跃跃欲试,但都"雷声大、雨点小"。
只有东风汽车是个例外。2005年12月7日,东风集团股份(0489.HK)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以1.63港元开盘,收于1.74港元,涨幅8.75%。东风汽车在全球发售24.8325亿H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的2.4836亿股部分获得2倍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7倍认购。在超额配股权行使前,其融资总额约为39.7亿港元。
海外上市与合资路线
"如果真的整体上市,可能激发潜在的利益纠纷,导致迟迟不能上市。几家核心企业之间的微妙关系初现端倪。"一位上汽人士表示。行业人士也认为:"上汽股份如果要整体上市,关键是如何处理与合资伙伴的资产关系。"
从80年代初的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到90年代末的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再到2003年的东风有限成立,中国汽车合资浪潮一轮高过一轮。20几年的合资路线,导致中国汽车企业核心优质资产均是跨国公司持有50%甚至更高话语权的合资企业,外方对于中方能否上市和上市的进程都起到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广汽虽然没有透露暂时放弃整体上市的直接原因,但是合资方的反对无疑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可能出于财务保密的原因,广州本田早在"门胁轰二时代"就激烈反对广本通过骏威汽车变相上市。同样,已经上市的东风股份上市之时,费尽心思说服三家合资方的先例就是明证。东吴证券一位分析师对上汽股份整体上市的看法是,上汽股份存在复杂的投资情况和股权问题,合作伙伴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海外上市可能很难。
由此可见,中国车企海外上市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路线有着高度关联性,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它们的被动与羸弱。
上市之路越走越窄?
中国车企海外上市的另一大难点在于,上市的主体只是拥有股权和财务权的主体,而非通用、丰田等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企业。海外投资者之所以购买中国车企的股票,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它们的合资伙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换句话说,与中方合资是外资分享中国汽车市场的门票,而中方正是在拿它在合资企业中的附加价值到海外获取资金。
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中,50∶50的合资比例延续了20多年,以便维持表面上的分庭抗礼、利益均衡。但实质上,现在的中国汽车工业不论是在车型、技术、资金乃至未来的资本运作层面上都受制于外方,是否坚守50%的合资底线已经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有资格人士提出:"有没有可能尝试突破50∶50的合资模式,并以此为筹码要求外方在技术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合作?"对于这一政策的动摇,许多合资企业众口反对:"底线不能放,至少要坚持一段时期,否则中国汽车工业将遭受重创。"
|
|
【发表评论】
【大 中 小】
【推荐】 【打印】 |
|
|
 |
热点新闻 |
|
 |
文字广告 |
|
|